[学术前沿第9期]天然蚕丝蛋白“变身”颅骨固定系统 华山医院毛颖团队与上海微系统所陶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
神外前沿讯,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网站消息,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蚕丝蛋白颅骨固定系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成果以“A Silk Cranial Fixation System for Neurosurgery”为标题,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毛颖是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hm.201701359/full
或扫描下面二维码访问:
据悉,蚕丝作为丝绸的主要原材料,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服饰、化妆品的制作。毛颖教授团队联合陶虎研究员团队,采用专利技术从蚕丝中提取蚕丝蛋白,成功研制生物可降解、可定制的颅骨固定系统。
该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天然蚕丝蛋白的颅骨固定系统(包括蚕丝蛋白骨钉和连接片),在长达12个月的临床前犬类动物实验中显示了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优良的颅骨固定和再连接作用。
通过优化蚕丝蛋白提取和再成型工艺,制备了大尺寸、材料均匀的蚕丝蛋白块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蛋白分子结构-力学/降解特性调控”的内在机理,通过控制蚕丝蛋白分子量和再结晶水平,对蚕丝蛋白材料的力学强度和降解速率进行调节。
蚕丝蛋白的另一个巨大优势在于它可以稳定并释放生物活性成分,因此蚕丝蛋白骨钉和连接片可以释放生物活性药物以防感染,增强骨骼再生能力以及提供其它疗法来促进愈合。
此外,该研究成果表明蚕丝蛋白材料与γ射线灭菌、核磁共振成像、X射线医学检测等现有医学手段具有完美的兼容性。
该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基于天然生物蛋白的颅骨固定系统弥补了现有金属类、生物陶瓷类以及化学合成聚合物类材料的缺陷,是未来人体植入医疗材料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陶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一直从事创新敏感原理及效应的敏感材料和微纳传感器前沿科技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和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所发表文章近5年ISI总引用达1000多次。多项创新前沿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关注和评价。(资料来源: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官网)
《学术前沿》往期报道:
[学术前沿第8期]术前如何预测功能障碍发生几率 天坛医院江涛团队首次发现胶质瘤与脑功能区定量位置关系 <6mm是高风险因素
[学术前沿第7期]人脑岛叶“兼顾”感觉与情绪功能 清华大学王小勤团队发布论文首次揭示
[学术前沿第6期]左耳与右耳"不一样“ 301医院余新光团队在"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处理听觉信息偏侧化特征
[学术前沿第5期] 脑功能保护要从"区域"升级到"网络" 解放军总医院余新光团队脑连接组学研究将为脑肿瘤脑外伤癫痫等提供新视角
[学术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复发风险预测又有了新指标 天坛医院潘岳松 王伊龙 王拥军团队连发两篇力作
[学术前沿第3期]探索胶质瘤免疫治疗 301医院余新光 陈凌 刘天懿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GBM外泌体构建DC疫苗 获得可喜进展
[学术前沿第2期]探秘脑功能研究制高点 余新光及陈霖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精准重建记忆环路 并发现人类存在海马腹侧联合等可能性
[学术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准不准?江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胶质瘤与运动区位置关系对于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响 距离4mm是分水岭
神外前沿:神经系统疾病医学情报;收稿邮箱vip@vipyiyi.com;